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,近几年,朋友圈里蓝天‘出镜率’越来越高,不禁让人们心生欣喜,一扫阴霾。然而雾霾虽然远去,但空气质量指标却显示臭氧超标,难道我们晒的是个“假蓝天”?
“夏季臭氧污染,已成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的‘拦路虎’,与秋冬季PM2.5污染成为挡在我们面前的‘两座大山’。”6月2日,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,近年来,我国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,浓度逐年上升。
2019年,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.5%,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41.8%,仅次于PM2.5(占45%)。臭氧浓度大幅上升造成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损失2.3个百分点。今年1—2月,臭氧浓度更是蹿升了10.2%。
什么是臭氧污染?
臭氧,在常温下,是一种有特殊味道的淡蓝色气体,具有强氧化性。聚集在平流层,它是“地球卫士”,可吸收太阳光照中的紫外线;在近地面,极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人的黏膜组织,如眼睛、呼吸系统等。真可谓在天为“佛”,在地为“魔”。
臭氧污染集中在哪些时段?
进入夏季,臭氧有时会成为首要污染物。臭氧超标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、光照强烈的5至9月。专家称,臭氧有明显的时间规律特征,超标时段集中于高温强日晒的午后至傍晚。“与PM2.5不同,臭氧不稳定、易分解,减少或避免午后至傍晚时段的出行和户外活动,可有效降低臭氧的健康影响。
臭氧为何会超标?
除少量由平流层传输外,地面臭氧大部分由人为排放的“氮氧化物”和“挥发性有机物”,在高温、日照充足、空气干燥条件下转化形成。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、发电厂、燃煤锅炉和水泥炉窑等排放;挥发性有机物来自机动车、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的挥发等。
专家称,挥发性有机物可与氮氧化物,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,发生一系列光化学链式反应,提高大气的氧化性,引起地表臭氧浓度的增加,又加速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。这也是夏天更容易臭氧超标的原因。
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指出,臭氧是区域性问题,臭氧超标主要集中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以及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臭氧污染对人体有什么危害?
由于臭氧具有强氧化性,近地面的臭氧是一种有害气体,浓度过高时甚至会成为“健康杀手”。臭氧具有刺激性,会危害人体健康,对眼睛有强烈的局部刺激,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;并且能够强烈刺人的呼吸道,造成咽喉肿痛、胸闷疼痛,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。
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是这样描述空气臭氧污染对人体危害的:长期臭氧污染暴露和死亡风险相关,至少是和呼吸系统及心血管死亡率相关。
臭氧污染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相关,臭氧的长期作用还包括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。臭氧污染最容易威胁到儿童、老人、肺炎患者、户外工作者等人群的健康。
臭氧污染天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?
室外臭氧浓度高时,建议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。
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,如果有条件,可开启室内空气净化设备。
外出时,敏感人群需要做好防护,可佩戴帽子、眼镜及口罩等防护产品。
平时注意适量增加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素质,增强免疫力,可适当减轻臭氧对上呼吸道的损伤。